甲狀腺結節(thyroid nodules)是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成因是甲狀腺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腫塊,因患者會出現頸腫而常常被俗稱為「大頸泡」。超過九成的甲狀腺結節都屬良性,只有小部分屬惡性腫瘤,亦即甲狀腺癌。因應甲狀腺結節的性質(良性或惡性)差異,所需採用的診斷工具及後續處理方式亦有所不同。建議患者盡早進行甲狀腺結節檢查,以準確判斷病情,並制定合適的治療或追蹤方案。
哪些甲狀腺結節症狀需警惕?
甲狀腺結節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都是在例行身體檢查或超聲波檢查時偶然發現。若出現以下較嚴重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安排甲狀腺檢查:
- 頸部持續疼痛或明顯腫大
- 吞嚥時感到困難或有異物感
- 呼吸時感到不暢順、氣短等不適
- 甲狀腺功能亢進相關症狀,如體重驟降、心跳加速
- 結節快速增大或伴隨頸部淋巴結腫大
儘管多數甲狀腺結節屬良性,但若確診為惡性腫瘤(甲狀腺癌)而未及時治療,癌細胞有可能擴散,損害其他器官功能。因此,定期進行甲狀腺結節檢查可及早掌握病情,介入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甲狀腺結節檢查方式
甲狀腺結節的性質(良性或惡性)、大小與位置,會直接影響後續的治療或追蹤策略。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的症狀與病史,選擇合適的方式來判斷結節的特徵,並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以下是三種最常見的甲狀腺檢查方法:
臨床評估
臨床評估是甲狀腺結節檢查的第一步,醫生一般會先詳細詢問患者的症狀、病歷、家族相關病史、腫塊出現的時間及有否增大等,以初步了解病情。
臨床評估流程:醫生會以目測 和觸診初步判斷甲狀腺狀況,並觀察有否出現壓迫氣管、吞嚥困 難或其他異常現象。超聲波檢查
甲狀腺超聲波是廣泛採用的非入侵性甲狀腺檢查方法。透過超聲波影像,醫生可掌握甲狀腺有否出現結節、其位置、大小、形狀及內部結構,並判斷是否有惡性跡象(如鈣化、邊界不清 等)。若結節呈現典型良性特徵,醫生一般會建議定期覆診觀察即可。
超聲波檢查流程:患者仰臥床上,醫生會在頸部 塗上超聲波專用啫喱,再用超聲波探頭進行檢 查。過程中患者只會有一點冰涼感覺,不會有其他不適。微針細胞穿刺檢查(俗稱抽針)
若醫生發現甲狀腺結節異常,或懷疑屬惡性,便會建議患者進行微針細胞穿刺檢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以分辨結節屬良性或惡性。抽針流程:醫生會在超聲波的引導下,以一根幼細的針插入結節內抽取細胞樣本,再送交病理科醫生評估。抽針前,如有需要,醫生可能會為患者注射局部麻醉藥以減輕針刺的不適。抽針期間,患者不能吞嚥或發聲,過程約一至兩分鐘。抽針後,患者一般不會有明顯不適,隨後即 可正常進食及沐浴。
除了上述檢查外,醫生亦可能會視乎情況,建議患者接受其他輔助檢查,例如血液檢驗、電腦掃描、甲狀腺核子功能掃描(thyroid scintigraphy)等。
定期甲狀腺檢查是保障健康的關鍵
雖然大部分甲狀腺結節屬於良性,但我們仍不可掉以輕心。醫生通常會透過臨床評估、超聲波檢查及微針細胞穿刺等方式,精準判斷甲狀腺結節的性質、大小與位置,以制定合適的治療或追蹤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良性結節,也可能隨時間出現變化。若中斷追蹤,可能錯失病情惡化的早期警訊,影響治療時機。如果你發現頸部有腫塊、吞嚥困難,或在體檢中發現疑似甲狀腺結節,應盡快諮詢醫生,安排進一步檢查。透過定期甲狀腺檢查與持續追蹤,不僅能及早掌握病況變化,更能有效降低延誤治療的風險,保障整體健康。
常見甲狀腺檢查中,超聲波有甚麼作用?
常見疑問
不一定。微針細胞穿刺檢查主要針對在超聲波檢查中出現異常或懷疑惡性的甲狀腺結節。若超聲波顯示結節為典型良性特徵(如純囊性結節)、體積小且無明顯症狀,醫生通常會建議繼續定期覆診觀察,無需立即進行穿刺檢查。
不會。甲狀腺超聲波檢查採用聲波原理,無輻射、無侵害性,對人體安全。孕婦、備孕女性及兒童皆可安心接受,是目前最安全的甲狀腺檢查方式之一。
收到檢查報告的具體時間會因檢查類型及醫療機構而有所不同:
- 超聲波檢查:在私家醫院或日間醫療中心,通常可即時獲得初步報告;而在公立醫院,則可能需等候數日,視乎排期及人手安排。
- 微針細胞穿刺檢查:私家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一般約需 3–5 個工作日完成病理分析;公立醫院則可能需等候更長時間。
- 血液檢查:私營機構通常在 1–2 個工作日內可取得結果;公立醫院則視乎檢查項目及化驗室流程,可能需等候數日。
如有時間或報告急切需求,可向醫療機構查詢報告安排及加快選項,以便作出合適安排。
臨床評估、超聲波檢查及微針細胞穿刺檢查均無需空腹,檢查前可正常進食。但如果同時需要進行血液檢查(例如檢測甲狀腺功能、肝功能或血脂等項目),由於肝功能或血脂等檢查通常建議空腹,醫生可能會建議你空腹抽血,具體需遵從醫生的指示。另外,檢查當天建議避免穿高領衣物及佩戴項鍊等飾品。
需要。即使已確認為良性甲狀腺結節,結節仍可能隨時間變大或出現性質上的改變。醫生通常建議每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超聲波檢查,以便持續監測並及早發現異常,從而調整治療或跟進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