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減併發症風險 自體組織修補小腸氣 復發率低

小腸氣疝氣治療

小腸氣的正式名稱是「疝氣」,但凡身體器官因某些原因,由正常位置移動至不正常的位置,都屬於小腸氣。最常見的小腸氣,是腹腔內的大腸、小腸等器官,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薄弱位置向外不正常凸出。手術是治療小腸氣的唯一方法。近年以自體組織小腸氣修補術(Autologous Tissue Hernia Repair)漸趨成熟,復發率平均只有1%,並有助減少術後併發症的風險。

 

小腸氣可由很多因素導致,包括老化、受傷、用力過度(例如拿重物、咳嗽、大小便時腹部用力等)、抽煙、懷孕、肥胖等。這些因素造成腹壁薄弱、撕裂,便有可能引致小腸氣。

 

百年前古老手術

 

目前,尚未有醫治小腸氣的藥物,以手術修補是唯一治療方法。由於小腸氣是因局部肌肉、筋膜等有弱點所致,所以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將脫出的組織或器官放回原處,再將薄弱或缺損的腹壁修補重建,預防復發。

 

小腸氣修補術的發展歷史相當有趣:最早期是以病人的自體組織修補,後來普遍採用了人造纖維網片(mesh),至近年自體組織修補又重新受醫學界注視,成為不少醫生及病人的選擇。

 

事實上,小腸氣修補是很古老的手術。約100年前,因人造纖維網片尚未誕生,外科醫生會用縫線強行把小腸氣病人弱化了的組織拉緊,以修補缺損。由於強行拉緊後肌膜的張力很大,復發率非常高。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加拿大有醫院發明了一種毋須網片的小腸氣修補方法,稱為Shouldice Repair,即把人體腹壁的基層組織逐層分離,然後逐層用特別的鋼線修補,令復發率大降。然而,因手術複雜,除非醫生手法熟練,否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亦因此,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修補腹壁的網片面世後,隨即大行其道,但有些國家的醫生例外,例如印度。當時印度的國民收入偏低,一般人難以負擔外國進口的網片,所以當地醫生會將蚊帳剪裁出合適大小,消毒後變成「自家製」的網片。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這絕非理想的做法。

 

減發炎痛症風險

 

至近年,有印度醫生對前述的自體組織小腸氣修補術加以改良及推廣,醫學界又對這種稱為Desarda Repair的手術重燃興趣。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只要將人體的腹壁逐層作適當調整,便可達到與網片修補相近的效果和復發率,同時手術費會較低廉,並減少身體因異物而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術後痛症的風險。

 

不論是網片修補還是自體組織修補, 都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相差不遠,平均大概一小時左右。另外,現時也可利用內窺鏡進行網片修補, 傷口會較細,但必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至於復發率方面,視乎醫生的經驗, 不論使用網片或自體組織修補,復發率大約只有1%,手術風險也相差不大,包括麻醉風險、手術傷口發炎等。惟使用網片有一額外風險,就是由網片引起發炎;使用自體組織修補則免除此風險,以及由網片導致的痛症。

 

當然,小腸氣病人適合採用哪種修補手術須視乎實際情況而定,病人應向醫生詳細了解。

 

原文刊於《信報》

 

#小腸氣

#自體組織小腸氣修補術

分享:

有助減併發症風險 自體組織修補小腸氣 復發率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來確保您獲得最佳體驗。 了解更多

你好,我想查詢精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