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小腸氣?

何謂小腸氣?了解成因及分類

小腸氣的正式醫學名稱是「疝氣」(英文名稱:hernia),泛指人體組織或器官移位,從腹壁的缺口凸出的現象。最常見的是腹腔內的組織(例如大腸、小腸、脂肪組織),因腹腔壁出現了缺口而突出,形成小腫塊。無論男女或任何年齡人士均有可能患上小腸氣,但由於男性腹股溝的解剖結構與女性有明顯不同,男士患病的風險較高。小腸氣不會自行痊癒,如未有及時接受治療,情況可能惡化,甚至引致腸梗塞、腸臟壞死等嚴重併發症。

小腸氣成因

小腸氣的成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成因是指嬰兒出生時腹璧缺損,一般在出生時已可發現,即俗稱的「凸肚臍」。後天成因則指肌肉筋膜組織退化,導致腹壁變得薄弱鬆弛。長期負重、咳嗽等亦可能增加腹腔壓力,導致腹壁出現空隙,增加小腸氣風險。

小腸氣手術

先天性腹股溝小腸氣(腹股疝)
嬰兒在出生前,腹腔與腹股溝之間有一條管道稱為「小腸氣囊」,如果在出生後未有關閉,大腸、小腸、卵巢、子宮、膀胱等腹腔內的器官進入腹腔,便會在腹股溝形成凸出腫塊。

後天性腹股溝小腸氣(腹股疝)
後天形成的小腸氣多是源於肌肉筋膜組織退化或先天不足,引致腹股溝及腹部組織變弱,腹壁隨之變得薄弱鬆弛,令腹腔內的小腸穿過肌肉間的隙縫進入腹股通道。長期咳嗽、便秘、進行舉重運動等會增加腹腔內的壓力,亦會增加患小腸氣的風險。

腹股溝疝氣分兩大類

腹股溝疝氣可分為「斜疝」及「直疝」兩大類。男性的腹股溝是斜向的,因此經輸精管通過腹股溝的通道而下至陰囊的疝氣,稱為「斜疝」。而一般與人體老化有關的,就是弱點位置比斜疝稍向中移的「直疝」,其因腹股溝附近組織變薄而形成弱點,疝氣直接從此弱點凸出,而不經輸精管的孔道。

臨床診斷未必能確定患者所患的是斜疝還是直疝,而兩類疝氣的治療方法基本相同,只是斜疝需要分解更多周邊組織,手術治療因而稍為複雜。

小腸氣症狀及診斷方法

小腸氣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一般會發現腹部有腫塊凸起,大小會因應患者的姿勢及腹內壓力而變化。要診斷疝氣,醫生一般會要求患者站立及平臥,以了解腫脹程度,同時亦可利用超聲波或電腦掃描檢查。

小腸氣的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是治療小腸氣的唯一方法。嬰孩最常患上的先天性腹股溝疝,通常建議在1至2歲進行手術。而針對成人的手術可分為「網片修補」及「自體組織修補」兩大類,當中網片修補可選擇開放式手術或腹腔鏡手術。

你是高危一族嗎?

• 長期咳嗽者(腹腔容易受壓)
• 長期便秘者(腹腔容易受壓)
• 吸煙人士
• 長者(腹壁退化)
• 經常運動者(如姿勢或用力不當)
• 產後婦女(肚皮出現鬆弛)
• 腹壁結構先天缺陷者
• 曾經進行腹腔手術者(腹肌可能變得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疝氣不會自行痊癒,如患者未有及時接受治療,情況可能惡化,甚至引致腸梗塞、腸臟壞死等嚴重併發症。如有懷疑,建議諮詢醫生意見。

如何預防患上小腸氣?

嬰孩
• 避免穿著過緊的衣物,尤其是6個月或以下的嬰兒
• 多喝水及進食蔬果,以保持大便暢通
• 家長要留意嬰孩的呼吸道健康,特別是患有氣管敏感或哮喘的嬰幼兒,以免因咳嗽而增加腹腔的壓力

成人
• 避免過度體力勞動
• 不要過分用力做運動,尤其是針對腹部的運動,如舉重、仰臥起坐等
• 多喝水及進食有助排便的高纖食物,保持大便暢通
• 男士更要注意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難的問題

* 本網站上的資訊僅供參考或教育用途。如有相關疑問,你應該諮詢醫生或專業醫護人員,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

立即聯絡我們作免費初步評估
選擇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

精研經驗豐富

精研多年來專注研究小腸氣治療。中心醫護人員每年均會到外地進行學術交流,將創新醫療技術引進香港。

細心照顧所需

除了提供全面治療方案外,精研更利用不同方法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焦慮和不適,其中包括音樂、VR眼罩、震動器、冷風機等。

專業仔細跟進

精研提供免費專業跟進,包括在診症前後與患者緊密溝通,提示手術前注意事項、手術後護理須知、覆診細節等。

價格清晰透明

我們的醫護人員一般可即時回覆收費詳情,讓你有所預算。

立即聯絡我們作免費初步評估
選擇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

相關文章

本網站使用 cookie 來確保您獲得最佳體驗。 了解更多

你好,我想查詢精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