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長出腫塊便以為是「肉芽」?事實比你想像中複雜 !

皮膚問題林林總總,一般人很難分清楚。就好像皮膚組織增生,很多人看到自己皮膚長出凸起的贅物,便「想當然」地將之稱為「肉芽」。作為日常用語無傷大雅,但若以為「肉芽」不過是小毛病,會自己慢慢復原,便很可能延誤診治。

肉芽增生原因

嚴格而言,醫學上的「肉芽」是指化膿性肉芽腫(pyogenic granuloma),屬於一種皮膚黏膜血管增生,常見於面部、四肢和舌頭。導致肉芽增生的確切原因尚未明確,但通常與以下情況有關: 

  • 皮膚創傷

  • 荷爾蒙變化,特別是在懷孕期間

  • 服用某些藥物,包括部份避孕藥

這種嚴格定義的「肉芽」在男性和女性身上皆會出現,但女性出現的機率稍高。此外,雖然任何年齡的人均有可能發病,但在兒童和年輕人當中較為常見。
 
治療方面,細小的化膿性肉芽腫有可能會自行消退,無需治療;對於較嚴重的個案,醫生通常會以燒灼、激光、切除手術等方式處理。切記不要嘗試自行移除腫塊,以免流血不止。

皮膚上的「肉芽」有甚麼可能性?

皮膚長出凸起的贅物,有可能是以上提及的化膿性肉芽腫,但亦有可能是其他皮膚問題,例如: 

  • 扁平疣(flat wart):由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常見皮膚病,通常呈現為平坦、褐色或肉色的小疣狀病變。常見部位包括手部、臉部和頸部。
     
  • 皮脂腺增生(sebaceous hyperplasia):由皮脂腺過度增生引起的良性皮膚病變,通常表現為皮膚輕微凸起,顏色可能是肉色或黃色,常發生在面部、頭皮和胸部。

  • 汗管瘤(syringoma):由表皮內小汗腺導管異常增生引起的皮膚病變,通常呈現為皮膚上的多顆小粒狀物,較常出現於眼皮下方和面部。

  • 粟粒腫(milia):因老廢角質堆積在皮膚表層下方而形成的小囊腫,通常呈現為面部,特別是眼和鼻附近的小小白色顆粒。

  • 增生性疤痕(hypertrophic scar):又稱為肥厚性疤痕。由於傷口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過度增生而引起,通常比正常疤痕更厚、更硬,並伴隨紅腫、痕癢、疼痛等症狀。

  • 蟹足腫(keloid):又稱為瘢痕疙瘩。與增生性疤痕一樣,源於皮膚受創後,幫助傷口癒合的修復機制過份活躍所致。不同的是,增生性疤痕只局限於傷口範圍,並會隨時間減淡,蟹足腫則會不斷向外伸延,且不會自行消失。

由此可見,我們日常所講的「肉芽」是個十分籠統的叫法。它可能是醫學上嚴格定義的「化膿性肉芽腫」,也有可能是各種各樣的皮膚問題。正所謂「對症下藥」,要有效處理「肉芽」問題,先要了解自己的「肉芽」是屬於甚麼病症。如有懷疑,應諮詢有相關經驗的醫生,從而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分享:

皮膚長出腫塊便以為是「肉芽」?事實比你想像中複雜 !

本網站使用 cookie 來確保您獲得最佳體驗。 了解更多

你好,我想查詢精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