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耳洞、生暗瘡、打針隨時變「蟹足腫」!醫生教你看疤痕分體質

蟹足腫體質判斷

很多愛美的女士為了戴耳環都會穿耳,不過有沒有想過耳朵的小傷口可能會留下疤痕,甚至不受控制地腫脹起來?

醫學上有一種稱為疤痕疙瘩(keloid)的疤痕組織,俗稱「蟹足腫」。一般新生疤痕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自然軟化和顏色轉淡,但如果幫助傷口癒合的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過度增生,產生過量膠原蛋白,疤痕便會不斷向四周蔓延,形成像蟹爪般的凸起狀疤痕。絕大部份「蟹足腫」都出現於胸部、背部、肩膀、上臂、耳朵、下巴等皮膚張力較大的位置。事實上,很多女性求診者的「蟹足腫」都是因穿耳造成。

不可愛的「蟹足腫」

「蟹足腫」聽起來可愛,卻會為患者帶來很大困擾。雖然大部分「蟹足腫」不會嚴重影響健康,但患者會感到痕癢刺痛,而且患處比起正常皮膚硬,如果生長在關節部位就有可能阻礙日常活動。此外,「蟹足腫」影響外觀,甚至會惹來歧視目光,令患者出現抑鬱等情緒問題。

你屬於疤痕體質嗎?

醫學界仍未完全清楚「蟹足腫」的成因,但統計指有色人種的風險比白種人高,而大概每100個人就有3個人屬「疤痕體質」,因穿耳、暗瘡、注射疫苗等小傷口而患上「蟹足腫」的風險同樣大大增加。想知自己是否屬疤痕體質?立即看看以下6條問題,答案越多「是」的話,屬於疤痕體質的可能性便越大:

  1. 膚色較深,而且皮膚油脂分泌較旺盛
  2. 疤痕出現在前胸、後背、肩部、上臂或耳朵位置
  3. 疤痕的表面明顯凸出,生長方式呈結節狀、蛋形或腫瘤狀
  4. 疤痕的形狀雖扁平卻向四周皮膚蔓延
  5. 疤痕發展異常急速,而且發紅、痕癢和腫痛
  6. 家族中曾有人患有「蟹足腫」

如果知道自己有較高機率患上「蟹足腫」,便應盡可能預防傷口出現,例如避免穿耳,進行創傷性的美容療程或非必要的手術。

治療「蟹足腫」

以往治療「蟹足腫」主要靠注射類固醇,從而壓抑疤痕內的纖維母細胞增生,或利用手術切除疤痕組織,再配合淺層放射治療(SRT),減低疤痕細胞的增生能力。冷凍治療(cryotherapy)是近年治療「蟹足腫」的最新方法,原理是透過超低溫的液態氮令病灶壞死。如配合密切跟進,可提升治療成效,減低復發風險。治療「蟹足腫」的時機相當重要,一般早期個案都可透過注射類固醇或壓力治療處理,但如果待情況嚴重才求醫,則可能要進行手術,增加治療時間和複雜性。當然,實際上採用哪個治療方案,醫生會根據多項因素決定,接受任何療程前,記緊先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

原文刊於《瑪利嘉兒》

#蟹足腫

#疤痕

分享:

穿耳洞、生暗瘡、打針隨時變「蟹足腫」!醫生教你看疤痕分體質

本網站使用 cookie 來確保您獲得最佳體驗。 了解更多

你好,我想查詢精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