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足腫是一種會不斷增生的異常疤痕,不僅影響外觀,更可能引發疼痛、痕癢,以至皮膚潰爛等併發症。儘管蟹足腫發病期頗長,許多患者卻因錯誤認知而延誤治療,例如以為蟹足腫會自己好又或無法根治,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究竟蟹足腫患者有哪些常見誤解?以下將逐一拆解!
(一)以為「蟹足腫只是外觀問題」
雖然蟹足腫頗為常見,但有不少人以為是普通皮膚問題,只會影響外觀,因而忽視了其嚴重性。事實上,蟹足腫的特性就如癌症腫瘤般會不斷增大,除了影響外觀,痕癢脹痛等症狀更會影響患者的情緒、睡眠質素以至社交生活。此外,如蟹足腫位處胸部、背部或腹部等皮脂腺較多的部位,毛孔可能因而堵塞,引發皮膚膿腫、潰爛等問題,後果可大可小!
(二)以為「蟹足腫會自己好」
蟹足腫並非一般疤痕,期望蟹足腫自己好根本不切實際。確實,治療蟹足腫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心力以至金錢,可能令不少患者猶疑卻步。但正因如此,患者更應在蟹足腫早期及時處理,從而令療程較簡單、治療費用較低。例如,對於早期蟹足腫,類固醇注射一般已有良好效果;若待蟹足腫病情惡化後,便可能要採取其他更複雜的治療,要達到理想的治療成果也更困難。
(三)以為「蟹足腫是不治之症」
與剛提及的患者相反,有些患者以為蟹足腫無法根治,因而放棄治療。事實上,醫學發展一日千里,現今大部分蟹足腫個案都可透過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來控制及根治。除了常用的類固醇注射,治療方案更有:抗腫瘤藥物混合類固醇注射、冷凍治療、手術切除合併放射治療、壓力治療、激光治療等,可見蟹足腫絕非「不治之症」。
(四)以為「治療經驗人人相同」
網上資訊泛濫,當中夾雜不少負面訊息。當蟹足腫患者看到網上討論區上有「過來人」指「治療好痛」、「唔會斷尾」等,便會心灰意冷,消極面對。事實上,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都不同,不應將別人的經驗百分百投射到自己身上。再者,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網上世界以「訴苦」為主,成功的案例未必會主動分享,因此不能盡信。
蟹足腫雖然棘手,但絕非無藥可醫,更不該消極面對。關鍵在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與其聽信網路傳言或自我放棄,不如尋求醫生的專業意見,透過科學化的評估與治療,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常見疑問
蟹足腫是由於纖維母細胞過度活躍,產生過量膠原蛋白,導致疤痕組織異常增生。但它與增生性疤痕不同,增生性疤痕可能隨時間縮小甚至消退,但蟹足腫通常不會自行消失或痊癒,並會向周圍擴展,且不會隨時間變小。
治療蟹足腫可能會引起一定程度的不適或疼痛,具體感受因治療方式和患者的疼痛耐受度而異。以下是常見治療方法及其可能的疼痛程度:
- 類固醇注射︰注射過程中可能會有刺痛或壓迫感,但通常可接受。
- 冷凍治療︰治療期間可能有短暫的不適或刺痛感,但一般不會持續。
- 激光治療︰治療過程可能有輕微燒灼感,但疼痛程度通常較低。
- 手術切除︰可能引起術後疼痛,尤其在傷口癒合期間,醫生通常會提供止痛藥。
- 矽膠或藥物貼片︰通常不會引起疼痛,但部分患者可能對貼片材料過敏,導致輕微刺激或不適。
在治療後,可使用冰敷或冷敷包來減少腫脹和疼痛感,但需避免長時間冷敷以防凍傷。若疼痛持續或加重,應向醫生尋求專業建議,以調整治療方案或使用止痛藥物。
越遲治療蟹足腫,費用可能會越高。初期蟹足腫一般只需局部注射類固醇,就能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生,相對治療費用會較低。蟹足腫如果不及早治療,可能會變得更嚴重,需要採用更昂貴的治療方法處理。因此,及早治療不僅能減少費用,也能減少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復發風險。